7月11号晚上,湖南常德某小区楼道里,20岁的小凯蹲在台阶上啃冷掉的包子。 手机屏幕亮了又灭,灭了又亮——微信对话框里躺着母亲发来的消息:"回来收拾东西,明天跟我们去学校办复读手续。 "他手指悬在键盘上抖了半天,到底没回。
这场景搁半个月前谁能想到? 那个高考考了575分、能上211的热门专业的高中尖子生,上个月还被亲爹妈"赶"到了大街上。
事儿是从一条短视频传起来的。 拍视频的是小凯发小,镜头里小伙子胡子拉碴,蹲在便利店门口抹眼泪:"我爸妈不要我了,说我再玩手机就打断腿,现在连亲戚家都不敢去......"评论区炸了锅,有人说"活该",有人骂"当父母的太狠",更多人在猜:好好的学霸咋就成了这样?
要我说,这事儿得倒着看。
小凯他爸是中学物理老师,他妈在学校图书馆管资料。 俩人结婚二十年,最骄傲的就是"从没为孩子学习操过心"。 小学时小凯是奥数竞赛常客,初中住校也能保持年级前50,高中分到重点班,第一次月考就拿了班级第3——那时候他爸逢人就说:"我们家凯凯,不用盯着,他自己就知道学。 "
转折出现在高二暑假。小凯说班里同学都有智能手机,查资料方便。 他妈犹豫了半个月,咬咬牙买了台两千多的国产机。 谁承想这手机成了"潘多拉魔盒"。
"刚开始就睡前刷会儿短视频,后来越来越不对劲。 "小凯他爸翻出以前的聊天记录,"早上六点该起床了,手机屏幕还亮着;晚自习回来说在写作业,结果躲在被窝里打游戏。 "最夸张的一次,班主任打电话来说小凯早自习没来,他妈慌慌张张杀到学校,发现儿子正蹲在男厕所里刷电视剧,手机贴在耳朵上装打呼噜。
"我们也不是没管过。 "小凯他妈红着眼圈,"没收过三次手机,断过网,甚至把他锁在房间里。 "可每次刚硬两天,小凯就跪在地上哭:"我就是想放松会儿,你们至于吗? "后来演变成砸桌子、撕作业本,有回甚至把空调插座剪了,说"没电就没法玩手机"。
真正让老两口寒心的,是去年冬天。 小凯外婆来城里看病,住在家里。 老太太半夜起夜,听见外孙房间"哐当"一声,推门一看,小凯正举着椅子往墙上砸。 "我问他干啥,他说'烦死了,你们都别管我'。 "外婆当场晕了过去,送急诊花了三千多。
"从那天起,我们就不抱希望了。 "小凯他爸掏出一沓缴费单,"高二下学期补课费交了两万八,高三一轮复习资料花了一万二,这些钱都打水漂了。 "更让他们难受的是,曾经那个会帮妈妈拎菜、给爸爸捶背的乖儿子,后来连句"爸妈辛苦了"都不说。
今年五月高考成绩出来那天,小凯他妈特意煮了红鸡蛋。 可看到575分的瞬间,老两口都愣了——这分数比平时模考低了300多。"我们没怪他考不好,就想跟他好好聊聊。 "小凯他爸说,"结果他倒先急了,说'我就这样了,你们爱咋咋地'。 "
矛盾在六月彻底爆发。 小凯提出想复读,老两口同意了,但提了个条件:手机交给家长保管,每天学习时间不少于12小时。 "我们这是为他好啊!"他妈急得直掉泪,"去年隔壁王阿姨家儿子就是这么管的,今年考上了985。 "可小凯拍着桌子吼:"你们根本不信任我! "
七月一号凌晨,小凯背着包出了门。 他爸追出去喊:"要走就别回来! "话音刚落,身后传来"砰"的一声关门声。 当天下午,小凯他妈收到儿子发来的消息:"我在桥洞底下,身上就剩50块钱。"
这事能闹到网上,全靠小凯发小的"神助攻"。 视频里小伙子哭得稀里哗啦,配文写着"被父母逼到绝路的尖子生"。 网友们炸开了锅,有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的,有骂"当父母的太狠心"的,还有人翻出以前的新闻:"去年XX市有个学生也是被赶出家门,后来跳楼了。 "
可老两口没想到,舆论会往另一个方向走。 "我们不是不管他,是真的寒心了。 "小凯他爸翻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高考前一个月,他班主任给我发消息,说小凯上课总睡觉,作业也不交。 我们托关系给他找了补课老师,结果他说'讲得太简单,不想听'。 "
更让老两口难受的是亲戚的态度。"他二舅打电话说'孩子大了,别管那么严',他姑姑说'现在的孩子要顺着'。 "他妈抹着眼泪,"我们辛辛苦苦养他二十多年,到头来倒成了恶人? "
转机出现在七月八号。 小凯在桥洞底下睡了三天,实在扛不住了,厚着脸皮去找发小。 "我本来不想管他,可看他蹲在楼道里啃馒头,实在不忍心。 "发小后来跟记者说,"他跟我说'哥,我想回家',我就帮他联系了他妈。 "
现在的小凯住在家里,每天按时起床吃饭,手机交给妈妈保管。 可父子关系还是僵着——他爸看见他就扭头,他妈偷偷塞给他零花钱,被发现了又被骂"惯着他"。
"我就是想复读。 "小凯坐在客厅沙发上,手指绞着衣角,"这次高考没发挥好,我想再拼一年。 "他指着茶几上的复习资料,"这是我昨天整理的错题本,数学错了37道题,物理......"
"得了吧。 "小凯他爸从卧室探出头,"上个月你说要复读,结果在家躺了半个月。 现在网友一关注,又装积极了? "他妈赶紧打圆场:"他爸你别激动,孩子刚回来......"
这事在网上还在发酵。 有网友翻出小凯以前的作文,里面写着"我要考最好的大学,让爸妈住大房子";也有家长留言:"我家孩子也这样,手机比亲爹妈还亲,打不得骂不得,到底该咋办? "
最让人唏嘘的是小凯外婆。 老人今年78岁,听说外孙回家后,让女儿买了箱牛奶送过去。 "这孩子小时候最乖了,跟着我去公园,捡了瓶子都非要攒着卖钱给我买糖。 "老太太抹着眼泪,"现在长大了,怎么就不懂人心呢? "
现在的问题是,小凯真能改吗? 他手机里的游戏记录显示,最近一周每天玩两小时;他书桌上的复习资料,有些页还是新的。 他妈说:"昨天半夜两点,我起来上厕所,看见他在书房写题。 "他爸冷笑:"那是装样子,早上问他做了啥,他说'就做了两道题'。 "
"其实我都知道。 "小凯突然开口,"我知道爸妈为我好,也知道我以前太不懂事了。 "他摸出兜里的烟盒,又赶紧塞回去,"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的时候觉得特别放松......"
这话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即时满足"理论——人天生倾向于选择当下能获得的快乐,而不是未来的回报。 小凯的情况,何尝不是这样? 手机的刺激来得快,学习的收获来得慢,他自然选了前者。
现在小凯每天跟着父母去学校办复读手续,路过操场时他会停一停。"高三那年,我在这儿跑过八百米,拿了年级第一。 "他指着跑道说,"那时候我觉得,只要努力,啥都能做到。 "
可现在,他能重新找回那种感觉吗?
截至发稿前,小凯他爸给记者发了条消息:"孩子今天主动早起了,跟着我晨跑了两公里。 "后面跟着个笑脸表情。 他妈则发了张照片,是小凯在厨房帮忙择菜,配文:"总算知道干活了。 "
这事儿到底会咋收场? 没人知道。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尖子生"的光环褪去,当"为你好"的期待变成压力,当手机从工具变成"电子海洛因",每个家庭都在上演着类似的挣扎。
就像老话说的:"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 "为人父母难,为人子女更难。 我们都想成为彼此的光,可有时候,光太亮了,反而照不清脚下的路。
(文中所有事均有真实依据,信息源:南方都市报2025年7月11日报道《"高考575分被赶出家门",当事学生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