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意昂体育介绍
发布日期:2025-08-23 11:37 点击次数:178

黄淮地区秋栽马铃薯的种植时间与关键技术措施

黄淮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这决定了秋栽马铃薯在时间选择和技术实施上有独特之处。把握好这些关键要点,对于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一、种植时间

黄淮地区秋栽马铃薯的最佳播种时间一般在8月下旬到9月中旬 。这一时期,黄淮地区雨季刚过,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白天温度仍能满足马铃薯生长对热量的需求,夜间凉爽的气候又有利于块茎的养分积累。同时,避开了高温多雨的时段,减少了种薯腐烂和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具体的播种日期还需结合当年的气候情况和天气预报来确定。如果播种过早,土温过高,种薯易烂种,且幼苗出土后易受高温影响,生长不良;播种过晚,马铃薯生长后期易遭遇早霜,影响块茎膨大,降低产量和品质。

二、关键技术措施

(一)选地与整地

1. 选地: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肥沃、透气性好的微酸性沙壤土或壤土地块。前茬作物以禾本科作物为宜,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或套种,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小麦、玉米等茬口都是比较理想的前茬。

2. 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深耕,耕深一般不浅于25厘米,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结合深耕,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000 - 2500千克或复合肥100千克,将肥料与土壤均匀混合。然后将地块整细耙平,按照一定的规格起垄,垄距一般为80 - 90厘米,垄高20 - 25厘米,垄面宽40 - 50厘米,起垄有利于排水和田间管理,还能增加土壤的昼夜温差,促进块茎膨大。

(二)种薯选择与处理

1. 种薯选择:选用适合黄淮地区秋栽的早熟、高产、抗病、休眠期短的品种,如费乌瑞它、中薯3号等。种薯要求薯块完整、无病虫害、无损伤、表皮光滑、色泽鲜艳,以50克左右的健康无病小整薯为宜。如果种薯过大,需要进行切块处理。

2. 种薯处理:由于秋季所用种薯为春季繁殖,秋播时种薯休眠期还没有通过,需用药剂赤霉素整薯催芽处理后播种。具体方法是:将种薯用10 - 15ppm的赤霉素溶液浸泡20 - 30分钟,浸泡后捞出晾干,然后将种薯放在湿润的沙床上或铺有湿稻草的室内进行催芽,沙床或稻草厚度约5厘米,种薯堆放厚度不超过20厘米,上面再覆盖5厘米厚的湿沙或湿稻草。催芽期间保持温度在15 - 20℃,湿度在80% - 90%,待芽长至1 - 2厘米时,将种薯移至阴凉通风处见光炼苗1 - 2天,使幼芽绿化粗壮后即可播种。切块种薯时,每个切块至少要有1 - 2个芽眼,切块后用草木灰或杀菌剂进行拌种,以防止病菌感染和烂种。

(三)播种

1. 播种方式:采用起垄双行播种,在垄面上按行距30 - 35厘米,株距20 - 25厘米开播种沟,沟深8 - 10厘米。将种薯芽眼向上放入播种沟内,然后覆土5 - 7厘米厚,轻轻镇压,使种薯与土壤紧密接触。

2. 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种薯大小和土壤肥力等因素确定播种密度,一般每亩种植4500 - 5500株。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稀植,肥力较低的地块可适当密植。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条件,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四)田间管理

1. 水分管理:播种后如遇干旱,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利于种薯发芽出苗;如遇降雨,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种薯腐烂。马铃薯生长前期,需水量较少,保持土壤见干见湿即可;现蕾期至开花期,马铃薯需水量逐渐增加,应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块茎膨大期是马铃薯需水的关键时期,此时应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但也要注意避免田间积水,以免造成烂薯。收获前7 - 10天停止浇水,以提高马铃薯的耐贮性。

2. 施肥管理:秋栽马铃薯生长周期短,应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早施追肥”的原则。基肥在整地时已施入,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追肥在出苗70% - 80%时进行,每亩追施碳铵50千克,以促进幼苗快速生长;第二次追肥在现蕾期进行,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每亩追施尿素15 - 30千克,以满足马铃薯块茎膨大对养分的需求。后期若植株长势较弱,可结合浇水适当增加追肥次数,也可叶面喷施0.5%磷酸二氢钾 + 0.6%尿素溶液1 - 2次,以增强植株抗性,促进薯块膨大,防止早衰。

3. 中耕除草与培土:马铃薯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以疏松土壤,消除杂草,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植株生长。中耕一般进行2 - 3次,第一次在出苗后进行,深度较浅,以3 - 5厘米为宜,避免损伤根系;第二次在苗高10 - 15厘米时进行,中耕深度可适当加深至5 - 8厘米;第三次在现蕾期进行,中耕深度宜浅,以3 - 5厘米为宜,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培土厚度3 - 4厘米,防止匍匐茎窜出地面变成新的枝条。开花初期进行第二次培土,培土厚度要厚些,进行垄的两侧培土,以防止块茎露出地面,有利于保护块茎,防止霜冻。

4. 病虫害防治:黄淮地区秋栽马铃薯主要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蛴螬、地老虎等。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农业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物理防治措施包括设置防虫网、悬挂糖醋液诱捕器、安装黑光灯等;生物防治措施包括利用天敌昆虫、生物制剂等进行防治;化学防治措施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注意农药的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避免农药残留超标。例如,防治晚疫病可在发病初期选用阿米西达、瑞毒霉、代森锰锌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防治蚜虫可选用吡虫啉乳油、抗蚜威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五)收获

黄淮地区秋栽马铃薯一般在11月中下旬收获 。当马铃薯植株茎叶变黄、枯萎,块茎停止膨大时,即可进行收获。收获前一周停止浇水,选择晴天进行收获,收获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薯块。收获后的马铃薯应在阴凉通风处放置1 - 2天,让薯块表皮干燥,然后进行分级、包装和贮藏。用于鲜食的商品薯可在2 - 5℃,相对湿度85% - 90%的条件下贮藏;若用于来年春季种薯供应,需在2 - 4℃条件下贮藏;而加工原料薯需在10±1℃,相对湿度85% - 95%条件下贮藏。无论何种贮藏方式,都要保证黑暗、通风透气,且不要与化肥、农药、辛辣产品等混贮。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