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隐蔽性。国防动员作为衔接军事斗争与综合国力的关键枢纽,其工作形态和效能直接受到意识形态较量的深度塑造。在这一背景下,国防动员的全民性、公开性与意识形态斗争的隐蔽性、渗透性之间,存在结构性张力;国防动员已超越传统的物力与人力调度范畴,演变为一场关乎民心向背、思想主导权的无形战争,传统“物理域”动员模式,亟待向“认知域”防御拓展升级。
一、意识形态渗透对国防动员的多维冲击
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深刻侵蚀国防动员的社会心理根基。西方势力长期推行“政治转基因”工程,通过解构历史叙事、消解集体记忆、鼓吹个人主义,试图动摇民众对国家安全的价值认同。这种“文化冷战”策略导致部分群体国防观念淡化、忧患意识缺失,甚至对国防动员的必要性产生认知偏差——认为“后备无用”或“动员扰民”,削弱了全民参与国防的思想自觉。尤其在网络空间,敌对方利用技术霸权散布历史虚无主义、“军队非党化”等错误思潮,使国防动员的政治合法性面临系统性解构风险。
国防动员系统自身的意识形态防线亦存薄弱环节。在体制机制层面,军地协同中权责模糊可能导致指挥链路的思想管控真空;潜力数据管理若忽视意识形态过滤,敏感信息可能成为敌对势力分析我国防弱点的突破口;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在提升动员效率的同时,也放大了算法偏见、数据篡改等新型意识形态渗透风险。
二、构建国防动员的思想免疫体系
思想防线是国防动员的“第一道掩体”。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强军思想为统领,将其贯穿于动员准备、实施、转化的全过程。核心在于实现“三个转化”,即理论话语向动员指令的转化,将“党管武装”“军民融合”等原则细化为可操作的动员纲领;价值理念向行为准则的转化,使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化为企业和民众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战略思想向制度设计的转化,通过法规政策固化“备战打仗”导向。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回应现实诘问。国防动员的思想武装不仅是政治宣示,更需构建一套逻辑自洽、能解释现实、指引实践的话语体系,使之成为抵御错误思潮的“思想疫苗”。重点批驳“军队国家化”“国防无用论”等谬论,揭露其割裂党军关系、弱化集体意志的本质。理论辨析需直击要害,针对“动员干扰经济论”,需阐明现代国防动员对产业链韧性的增强效应;针对“技术制胜论”,则强调人民战争思想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当代价值。
三、打赢国防动员的制脑权争夺战
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也是国防动员必须抢占的“精神上甘岭”。西方凭借根服务器垄断和平台霸权,掌控全球80%以上的信息流,使我国防动员宣传常陷于“有理传不开”的被动局面。破局的关键在于技术赋能内容和内容升华技术。运用区块链验证动员信息真实性,利用AI舆情分析预判认知风险点;将国防动员的正义性、必要性转化为适应网络传播规律的“精神芯片”。
网络动员的本质是注意力争夺。当一条征兵视频的点击量超过娱乐八卦,当应急疏散教程成为社交媒体的“爆款”,方标志着思想阵地攻防战的真正胜利。因此,构建“矩阵式传播生态”至关重要。官方平台需从“信息发布端”升级为“价值聚合器”,例如将防空防灾知识嵌入城市服务APP,在民生场景中渗透国防意识;民间力量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应担负起过滤有害信息、放大主流声音的“数字哨兵”职责。更需警惕的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绝非简单的“删帖封号”,而是通过创作优质内容,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价值认同。
四、深植国防动员的精神基因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深层载体。国防动员文化需超越标语口号形态,升华为民族的“强心工程”。要激活传统武德基因,提炼“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古典尚武精神;激活红色动员基因,传承“淮海战役小推车”蕴含的人民战争内核;激活时代创新基因,融入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当代价值符号。
文化认同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员力量。当千万民众因《长津湖》而理解何为“钢少气多”,因”福建舰”下水而自发悬挂国旗,即是国防动员文化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共生”的质变节点。文化创新重在实现“传统资源的现代转译”。借助“国风潮”开发国防教育手游,将民兵训练要点转化为VR沉浸体验;创作反映海外撤侨、维和行动的影视作品,使观众在叙事沉浸中理解“大国防”内涵。
在意识形态斗争成为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国防动员工作实质上是“思想的动员,人心的备战”。它要求我们从认知层面重构动员范式:既要警惕“黑天鹅”式网络谣言对动员潜力的瞬间瓦解,也要防范“灰犀牛”式价值侵蚀对国防认同的慢性腐蚀。未来国防动员的效能,不仅取决于可量化的装备与人员,更取决于整个民族在思想上的免疫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十四亿人成为意识形态阵地的“流动哨兵”,当每项数据、每次演练都自带“思想防火墙”,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将比任何钢铁壁垒更为坚固——此乃大国动员体系最深层的战略威慑,亦是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真理的生动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