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近看《目之所及》了吗? 这部8月28日才在爱奇艺迷雾剧场开播的剧,仅仅播出4集就引发了广泛热议,尤其是剧中两位母亲沈静和施慕仙的教育方式,简直让人脊背发凉。
她们一个控制欲极强,一个溺爱无度,虽然方式截然不同,却都亲手把自己的孩子推向了命运深渊。
先说沈静这边,这个女人真的不简单,心思深得可怕。 她早就知道女婿苏牧凡是个冒牌货,顶替了双胞胎弟弟苏牧心的名字和高考成绩才上的大学。
但为什么还让女儿曲桐嫁给他? 说白了就是看中他当时在工商局的工作能帮曲家保住工厂。苏牧凡还以为自己攀了高枝,其实从头到尾都是沈静手里的棋子。
沈静这人特别能忍,明明知道苏牧凡婚内出轨、还家暴曲桐,但她一直不动声色,就因为苏牧凡还有利用价值。 等到琢尔饰品公司走上正轨,苏牧凡没用了,她就直接下了杀手。
下毒的手法也挺绝的。 那瓶红酒本来是沈静准备了要对付苏牧凡和施悦的,没想到苏牧凡把这酒带回家,跟曲桐过结婚纪念日喝了。 结果苏牧凡毒发身亡,曲桐慌了她本来自己也准备了毒药想过同归于尽,这下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更绝的是后续的处理:苏牧心帮忙毁尸抛进楼顶水箱,曲立军却又把尸体转移扔江里了,连那瓶关键的红酒也丢了。 表面上看曲立军是在保护女儿,其实他是在包庇沈静! 因为他知道酒是沈静下的毒。
付文江说过,琢尔公司名义上是曲立军的,实际掌舵的是沈静,曲立军就是个傀儡。 所以他宁愿自己坐牢也要保住沈静,保住了沈静就是保住了曲家的经济命脉。
沈静这人的控制欲简直到了变态的程度。 十六年前她就锁着曲桐不让她去见苏牧心,故意拆散两人。
后来苏牧心被郝美丽砸伤,曲立军见死不救,也不告诉曲桐,就因为夫妻俩都觉得苏牧心家境太差,死了正好断女儿的念想。
他们甚至包庇苏牧凡顶替身份的事,亲手把曲桐嫁给了这个冒牌货,还教苏牧凡怎么投曲桐所好,让这场婚姻成了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曲桐这十六年简直活在楚门的世界里,父母、丈夫全是演员,只有她蒙在鼓里。
直到苏牧凡没了价值,沈静又杀人灭口,还假惺惺说是“为女儿讨公道”,真的太讽刺了。再说施慕仙这边,又是另一种极端。 她女儿郝美丽因为追求苏牧心被拒,由爱生恨,想报复曲桐却误伤了苏牧心,导致他双目失明。
郝美丽之后整个人就扭曲了,改名整容,十六年后回来勾引苏牧凡,破坏曲桐婚姻,完全活在对曲桐的嫉妒里。
其实她本人很优秀,高学历好条件,本来能过很好的人生,却非要钻牛角尖,最后被苏牧心拆穿真面目时突发疾病死了,说到底是被自己的执念害死的。
而施慕仙呢,不但不反思自己女儿的问题,还认定了曲桐是凶手,甚至把曲桐推到江里想杀人报仇。
这种溺爱和纵容真是可怕,当初郝美丽就是因为被母亲惯得无法无天,才会因为一点感情挫折就想杀人。 施慕仙的报复行为跟她女儿一样偏激,完全失去了理性。
两位母亲,两种极端:沈静是控制狂,为了利益能把女儿当棋子;施慕仙是溺爱狂,无条件纵容女儿作恶。
结果呢? 两个年轻人都成了牺牲品:曲桐被骗了十六年,丈夫死了还差点背锅;郝美丽则赔上了自己的人生和性命。
这场悲剧的源头,其实还绕不开苏牧凡的父亲苏广辉。 这个嗜酒如命、家暴成性的男人,是整个家庭的噩梦。 当年陈丽为了逃离他,只带走了年幼的苏牧心,把苏牧凡留在了他身边。
长期的家暴与忽视,让苏牧凡的心理逐渐扭曲,他恨父亲,更恨被母亲“偏爱”的弟弟。 17岁那年,苏广辉喝多了掉进河里,苏牧凡就在旁边冷眼旁观,哪怕父亲有求救的迹象,他也没伸手,没人知道他是不是故意的,但这份冷漠,早已暴露了他内心的黑暗。
后来苏牧凡回到陈丽身边,看着弟弟被母亲捧在手心,嫉妒的种子彻底发芽。 苏牧心失明后,他不仅没同情,反而暗自庆幸:终于有机会顶替弟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他忘了,偷来的身份终究见不得光。 婚后的他敏感又自卑,一边对曲桐家暴发泄情绪,一边害怕苏牧心回来揭穿真相。
他靠着曲家的帮助当上饰品公司老板,却始终活在恐惧里,最终也没能逃过命运的惩罚,喝了郝美丽递来的酒,当场暴毙。
而郝美丽的结局,看似意外,实则是她自己种下的恶果。 她从小被母亲施慕仙溺爱,养成了嚣张跋扈的性格,转学后扬言要考第一名,得罪了不少同学,遭遇霸凌后却把怨气撒在曲桐身上。
误砸苏牧心后,她没有悔改,反而在多年后整容化名“施悦”,成了苏牧凡的情妇,想借此报复曲桐。
可当她见到真正的苏牧心时,积压多年的恐惧瞬间爆发,哮喘发作意外身亡。她毁了苏牧心的人生,最终也毁了自己。
苏牧心与曲桐的婚姻从“年少美好”沦为“凶杀案对立面”,背后是十七年的误会与牺牲。苏牧心冒充哥哥身份与曲桐结婚,婚后折磨她以报复“哥哥受伤、母亲死亡”;曲桐则因女儿之死与丈夫的背叛逐渐崩溃。
剧中苏牧凡"吃绝户"的动机和曲桐父母将女儿婚姻工具化的行为,揭示了亲密关系中存在的权力博弈。 这种博弈不仅存在于个人之间,更嵌入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中。
当我们审视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不平等时,需要看到其背后的经济依赖、社会地位差异和心理博弈。
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种权力结构往往被"爱情""亲情"等美好词汇所掩饰,使得其中的压迫性更加隐蔽和复杂。
曲桐的悲剧绝非偶然。 她的母亲沈静对其严厉控制、情感冷漠,在女儿遭受家暴时不仅不相信,反而为了"面子"联手女婿将女儿送进精神病院。 这种"窒息式母爱"揭示了原生家庭对个体关系模式的深远影响。
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某种代际传递的情感模式。无论是过度控制还是情感忽视,都可能让我们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重演童年的剧本。
曲桐从隐忍、崩溃到最终的反击黑化,展现了一个受害者走向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 这条道路虽然曲折,却为所有处于类似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线希望。
真正的救赎不在于复仇或黑化,而在于重新找回自我的主体性。 这意味着建立清晰的个人边界,实现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目之所及》这部剧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只是在讲一个狗血的故事,而是在剖析人性中那些阴暗和光明交织的部分。 沈静的精明冷酷、施慕仙的盲目溺爱,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源于她们自己的经历和执念。
沈静自己年轻时的野心没实现,就把希望寄托在控制家人上;施慕仙则用溺爱来补偿自己对人生的不满。
这些动机让角色显得真实,也让观众在追剧的同时忍不住反思: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在用爱之名伤害着身边的人?
这部剧真的越追越有味道,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每一条线索都环环相扣。 现在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只期待曲桐能早日挣脱母亲的控制,苏牧心也能得到应有的公道。
毕竟,无论经历了多少欺骗和伤害,人终究要靠真相和正义来治愈自己,这可能就是《目之所及》想传达的最核心的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