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俄军苏-34战斗机在乌克兰上空接二连三被打成火球,残骸散落田野,俄军飞行员每次出任务都像在赌命,数亿元一架的宝贝就这么白白消耗。
想找老飞机顶上去救急,才发现仓库早空了——当年苏联留下的米格-23、苏-17那些成千上万的老家伙,不是当废铁拆了就是贱卖了,如今想捡回来用? 门都没有!
反观中国,仓库里那几百架歼7、歼8虽然退役了,但只要保存得当,关键时刻摇身一变就能成战场利器。 俄罗斯流血流泪换来的教训,给中国狠狠提了个醒。
苏-34这种重型轰炸机在乌克兰战场吃足了苦头。 面对乌军的“爱国者”导弹,它们就像被死神盯上的猎物,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成为单程票。 2024年初阿夫杰耶夫卡战役期间,短短几天就有十几架苏-34被击落,社交媒体上烧成骨架的战机照片传得到处都是。
机场也没能幸免,别尔江斯克和卢甘斯克的机场挨了导弹,几十亿美元装备瞬间蒸发。 俄军飞行员心理压力极大,飞出去投个炸弹,返航时都觉得是捡回一条命。 高昂的损失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沉重打击了部队士气。
俄军并非不想用其他飞机救场,但尴尬的是,苏联留下的老家底早被败光了。 曾经庞大的米格-23、米格-27、苏-17M机群,在苏联解体后的动荡岁月里,被大规模报废、低价处理,或者拆零件卖掉。 等到现在真需要这些廉价“炸弹卡车”时,却一架都拉不出来。
勉强能用的一些库存米格-29,数量有限,挂的炸弹也少得可怜,完全跟不上战场消耗。 剩下的苏-24过于老旧,米格-31倒是跑得快、丢得远,可维护起来极其麻烦。 轻型战斗机更是奇缺,俄罗斯没有类似中国歼-10的生产线,新增产能跟不上,整个空军的调度捉襟见肘。
有人试图让飞机超低空突防,快到目标再拉起投弹,想躲雷达。 但地球是圆的,飞机一露头还是会被发现。 也有人建议给炸弹绑助推火箭增加射程,可效果好不好谁心里都没底。
俄军现在才深刻体会到:当年那些老旧的、不起眼的米格-23、苏-17M,虽然技术落后,但量大管饱,在需要持续不断“扔铁炸弹”的消耗战中,是不可替代的炮灰角色。 如今后悔也晚了。
中国的做法就冷静得多。 空军在换装过程中,并未将大批退役战机一弃了之。 服役超过半个世纪的歼-7,虽然只剩下约200架在役,但其机体小巧灵活。 歼-8也在逐步退役后转给了训练部队使用。
更重要的是,空军保留了数量可观的退役战机库存,并探索了有价值的再利用路径。 中国曾经有过封存歼-6的成熟经验。 大量退役的歼-6被改装成无人机,不仅航程得以延长,还能携带相当可观的炸弹负荷,摇身一变成为战场上“不怕损失”的自杀式攻击群或诱饵机。 这既挖掘了老装备的剩余价值,也减少了对先进战斗机的消耗压力。
保存这些老飞机,不仅仅是留个外壳。 中国探索了对这些机体进行系统性封存的技术流程,包括严格的防潮、防锈处理。 存放在干燥适宜的环境中,能大大延缓机体和部件的老化速度。
参考美国著名的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飞机坟场”模式,通过分级分类管理,能实现快速启封。 美军曾有多架封存数十年的B-52轰炸机在几个星期内恢复作战能力。 这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管理维护流程和技术保障。
这些被封存的歼-7、歼-8绝非仓库里的“老古董”。 歼-7的机体天生灵敏,非常适合改为无人靶机,供部队演习打实弹检验武器效果。 而歼-8虽然老旧,但其挂载能力不错,必要时刻完全可以重新披挂上阵,挂载精确制导弹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分担主力战机的压力。
乌克兰战场就是明证,乌军把米格-29这种老飞机改装后,照样能投射西方的JDAM精确制导炸弹,给俄军造成巨大杀伤。 性能差点不是问题,关键时候能顶上就是好汉。
退役老飞机的价值不止在于自己飞。 全球有许多国家还在使用相对老旧的机种,例如缅甸就在使用中国的旧型号战机。 保存完好的退役机体可以成为这些国家现役飞机的重要备件来源。 哈萨克斯坦就从俄罗斯买过不少二手飞机。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曾从其他国家购买封存的苏制战斗机,翻新后提供给乌克兰,让它们在战场上顶住了俄军。 连报废的机体都可能成为珍贵的零件库。 对于中国,封存的老旧机型同样可以作为未来可能的军援选项,支持友好国家,提升地区影响力。
后勤维护能力才是根本保障。 俄军不仅在损失飞机,其战场保障能力也暴露出巨大问题。 预警机数量少、技术旧;苏-34的油箱一旦被击伤,修复困难重重;地勤维护能力不足,拖累了战机出动率。
再好的飞机也架不住后方跟不上。 乌克兰能用老旧米格-29撑到现在,除了西方武器加持,其维护保养的投入更是关键。 中国维持一支庞大的封存机队,不仅是仓库里的实物储备,更需要配套的维护知识体系和技工队伍,确保有需要时真能飞得起来、打得出去。
俄乌战场上空的硝烟无情揭示了现代消耗战的残酷现实。 俄罗斯折损苏-34的沉重代价,叠加其老旧战机储备枯竭的窘境,成为大国空中力量建设的一面镜子。 中国目前拥有对歼-7、歼-8等大量退役战机的管理选择权。
与其重蹈俄罗斯的覆辙,看着曾经庞大的机群消失而无机可用,不如将系统的、科学的封存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投资。 每一架被封存妥当的歼-7、歼-8,其潜在价值在战时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它们就是未来战场上可能救命的那张底牌。 当俄军为损失一架苏-34而捶胸顿足时,仓库里那些被中国细心保存的“老伙计们”,或许正在静静等待重新闪耀的机会。#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