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这两年,真是让人想起小时候打篮球,怎么拼命抢板,球就是不往你这边弹。
她明明还在场上,连汗都没擦,突然就没人给她传球了。
别说主角,连上场机会都变成了稀缺物资。
有人以为她是被老公债务绊住了脚,其实人家家务事没耽搁她踩红毯,更没耽搁她直播带货。
全网却盯着她“无戏可拍”不放,搞得好像她下一秒就要去综艺里教人做饭似的。
你要问为啥最近全网都替刘涛操碎了心?
多半是因为秦海璐。
姐妹俩以前在剧组里互相打气,演戏时你来我往,像极了双人滑。
现在倒好,秦海璐在《生万物》里拿下开局MVP,弹幕区直接炸开花。
观众一边刷“老师牛逼”,一边悄咪咪问:刘涛怎么消失了?
明明曾经一起在黄金档拼杀,怎么一转眼,一个成了所有导演的心头好,另一个只能在直播间问候粉丝。
别说,这直播间也挺热闹。
刘涛一边卖力推产品,一边和粉丝唠家常。
镜头前笑得挺开,镜头一关,说不定心里翻江倒海。
观众有的心疼,有的调侃。
现在女演员40岁以后,角色就像二手房,没人抢着要。
2023年数据摆在那儿:电视剧产量断崖式下跌,主角年龄越来越小,要是过了35,基本只能演“妈妈专业户”。
这行业转向,比股市跳水还快,谁也没法预料。
娱乐圈的风向这几年变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以前谁能想到刘涛会没戏演?
她那会儿,几乎是“收视率保证”,啥角色都能演出味道。
后来行业流量为王,资本投票,剧本都给了流量明星。
你看秦海璐,硬生生靠演技杀出一条血路,观众刷屏夸她“教科书级别”,说她把《生万物》带出新高度。
刘涛呢?
粉丝刷“涛姐加油”,导演却只剩“我们下次再联系”。
想想真有点荒诞。
说白了,刘涛的困境,根子不在她自己。
资本嫌弃中年女演员不够“带货”,编剧不敢写大龄女性主角,投资方更怕收视扑街。
谁都知道观众喜欢看好戏,可行业偏要追青春流量,仿佛30岁以后就自带透明滤镜。
你说让刘涛去幕后?
她偏不。
演戏是她的命,不甘心就这么被边缘。
看她直播时偶尔的沉默,仿佛还在琢磨下一个能让自己重新站C位的机会。
体育圈的那些事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霜巅峰期被冷落,网友一边为她抱不平,一边又急着追新星。
流量和年龄就像无形的裁判,谁红谁上场,谁老谁坐板凳。
可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女足还是女演员,只要实力还在,观众迟早会想起她们。
只不过,这“迟早”没人能给个准点。
娱乐圈和体坛的这些事,跟普通人的生活也没啥两样。
你努力工作,攒下经验,突然公司换了新管理层,年轻人当道,老员工成了“编外人员”。
刘涛直播间的那些弹幕,有时就像是KPI考核会议上的小道消息,忽冷忽热,充满八卦和焦虑。
谁都想再拼一次,谁都不想被遗忘。
说起来,刘涛和秦海璐的友情,也挺像一场拉锯战。
曾经并肩冲锋,现在一个在剧组风生水起,另一个还在琢磨直播间怎么涨粉。
谁也没真输,谁也没真赢。
娱乐圈的游戏规则,每天都在变。
今天还在热门榜上的,明天可能就要去跟品牌方谈合作。
观众有时候像看球赛,谁进球谁就是英雄,很少有人关心替补席上那些还没上场的老将。
观众真只喜欢青春偶像剧?
也许未必。
前两年杨蓉、蒋雯丽转型幕后,谁没感慨几句?
网友嘴上喊着“支持实力派”,收视率却一如既往给了流量剧。
说到底,大家都知道好演员难得,可真要投资拍戏,还是想押宝在“流量密码”上。
刘涛们只能继续死磕,不服输地等下一个风口。
这些年,刘涛的故事其实就是一场漫长的逆风球。
她明明还在拼,结果球场规则突然换人,连裁判都变脸。
观众看着她直播,有人觉得“时代变了”,有人觉得“她还行”。
我倒觉得,看谁笑到最后不重要,能不能在场上坚持到终场才是真本事。
说不定哪天,刘涛又杀回主角位,秦海璐还会在弹幕里给她刷个“涛姐牛”。
娱乐圈的风,就像球场上的临门一脚。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有人把球传回来。
你觉得,下一个被全网心疼的,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