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航展上,一架歼35模型静静伫立,却投下巨大阴影。这个身影不仅是中国的尖端科技秀,更是美国在中东苦心经营数十年的盟友体系,正面临裂痕的警告。曾几何时,埃及是华盛顿在该地区最亲密的伙伴之一,空军战机几乎清一色美国制造。然而,一道无形的“玻璃天花板”——美国为确保以色列QME而设的严苛限制——长期压制着埃及空军的现代化进程。
当F-16只能携带老旧导弹,苏-35订单又被强行搅黄,开罗的目光终于越过大西洋,投向了遥远的东方。这不是简单的换供应商,而是一个被逼到墙角的盟友,对华盛顿发出的最响亮信号:我受够了限制,我要挣脱!
一、美国盟友的“玻璃天花板”
数十年来,埃及一直是美国在中东的核心盟友,但其空中力量头上却悬着一块“玻璃天花板”。这块顶板的核心,是美国为确保以色列的“质量军事优势”(QME)设定的严苛限制。结果是,同为盟友,待遇天差地别:以色列早早拿到了F-35,而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伙伴,无论多亲密、多富有,都被挡在门外。
埃及的困境尤其典型。其空军拥有庞大的现代化机队,二百多架F-16、数十架“阵风”和“幻影”战机,阵容看似强大。然而,实际战力却被严重阉割。从上世纪80年代引进F-16至今四十余年,美国从未提供AIM-120这类超视距主动雷达弹,埃及的F-16只能挂载老旧的AIM-7和AIM-9。
这种配置,让埃及这支全球规模最大的F-16机群之一,面对现代空战时几乎失去了威慑力,沦为二线平台。即使是后来从法国引进的“阵风”,也未能完全摆脱限制。巴黎在武器配套、软件权限乃至数据链上都设了关卡,最要命的是,射程超远的“流星”导弹被禁,只能配射程区区80公里的“米卡”。这些号称先进的战机,与其说是埃及的防空利剑,不如说更像是西方控制并顺带“吸金”的工具。
二、挣脱束缚的努力与碰壁
埃及并非没有尝试挣脱。自2010年后,开罗便积极四处寻觅更先进的装备。2018年,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东方,与俄罗斯签下了采购24架苏-35S重型战机和S-400防空系统的合同,意图引进真正具备战略威慑力的体系。
仅仅一年后,首批苏-35涂上埃及空军标志的照片就传了出来,埃及飞行员也已远赴俄罗斯接受操作培训,交易似乎板上钉钉。然而,来自华盛顿的压力如影随形。美国的《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CAATSA)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埃及头顶。
最终,面对可能招致制裁的巨大风险,埃及顶不住压力。2022年,开罗不得不选择支付高额违约金,忍痛取消了这笔与俄罗斯的军购。这一事件暴露了埃及极度被动的战略困境:既被现有伙伴限制,又被其阻止寻找新的出路,陷入进退两难的死局。
三、东方视野中的新选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歼35A进入了埃及的视野。这款由沈飞精心打造的双引擎隐形战机,从设计之初就对标F-35,力求在隐身、传感器融合和下一代航电系统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埃及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款高性能战机,更提供了一条在政治上可行的、绕开西方技术封锁的路径。
近年来,中埃军事关系的升温,为这种可能性搭建了舞台。一年前,中国空军的“八一”表演队到访埃及航展。仅仅一年后,中国的运油-20、歼-10C、空警-500等现役主力机型便穿越万里,抵达埃及,参加了“文明之鹰-2025”联合演习。这次演习的规模之大、参演机型之先进,在中埃军事交流史上前所未有,显示出双方互信的日益加深。
正是这种日益紧密的互动,让外界对埃及可能采购歼-10CE的猜测甚嚣尘上,甚至让彼时正与埃及商谈FA-50轻型战机订单的韩国感到一丝不安。如今,随着歼35A模型的亮相,埃及的目光显然已投向了代差更明显、性能更顶尖的选项。中国的军工出口素以附加条件少著称。
中国不仅能为歼35A配备射程远超200公里的霹雳-15E远程空空导弹,提供一整套完整的空中作战体系,包括预警机、防空系统等,而且没有西方国家惯常的那些附加的政治或使用限制。更具吸引力的是,中国还可能提供技术转让和本地化生产的支持。
对于渴望建立自主航空工业、摆脱对他国依赖的埃及来说,这份“打包+自主”的诱惑力不言而喻。从经济上看,估算约8500万美元的单价,也比F-35的出口价有竞争力。
四、牵动地缘棋局的涟漪
如果埃及最终选择歼35A,其影响将远超一次军售本身。这不仅将是中国在全球战略布局中的一次重要落子,更是对当前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一次有力冲击。
对北京而言,将一个长期以来作为美国在该地区安全基石的国家,发展为本国隐形战机的首批用户,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外交和军事突破。这不仅提升了中国作为尖端军事技术可靠替代者的国际声誉,也为其在北非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拓展“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坚实的安全后盾。
对华盛顿来说,这将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其苦心维系的、以维护以色列军事优势为核心的QME政策,似乎正在成为一把双刃剑。它在保护一个盟友的同时,却可能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阿拉伯伙伴亲手推向了东方竞争对手的怀抱。美国并非没有担忧,比如技术泄露或逆向工程的风险。
但在埃及看来,当土耳其的国产五代机项目突飞猛进、阿联酋仍在不懈追求F-35时,美国对自己设下的限制显得越来越过时且难以忍受。
地区内的其他国家也将密切关注开罗的动向,并被迫重新审视自身的防务战略。埃及的军事采购决策,历来被视为评估全球武器系统实力和地缘政治风向的重要指标。当年埃及采购法国“阵风”,就在地区内引发了连锁反应。
如今,若开罗转向中国的隐形战机,无疑会迫使沙特、卡塔尔、甚至以色列等地区力量重新评估自身的空中力量需求和采购规划,很可能引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目前,歼35A的采购案仍悬而未决,官方的确认尚未到来。但开罗通过这场军工展发出的信号,已经清晰可辨。这盘地缘政治的棋局上,埃及这枚重要的棋子,正在悄然移动。若在不远的将来,歼35A机身上真的出现了埃及空军的徽章,那将无可辩驳地证明,在一个联盟关系日益复杂、大国博弈愈发激烈的时代,对军事自主和战略主权的渴望,最终可能超越数十年形成的外交惯例和地缘束缚。
问题的核心,或许从来不是埃及想买什么,而是它能买到什么。当一条惯常路径被层层设限,转向一条新路,或许就成了那个不再困难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