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广阔,梦想有限
《星空》——一个承载了极多期待的游戏,在快两年后的今天来看,不禁让人依然感到一阵唏嘘。作为B社的首个全新IP,以星空为名承诺给玩家浩瀚银河、自由探索和深入RPG体验,1000个星球是游戏的伟大夙愿,但万计的频繁加载和一句“你需要升级下你的电脑”却成了压在玩家身上的五指山。要说星空真的有那么差吗,罪不致此;但星空不怎么对的起自己的名字,与其说是一部太空史诗,不如说是给B式开放世界套了一个与之前不同的壳子,游戏还是好玩的。
探索:无垠的宇宙,有限的乐趣
作为《Starfield》的核心卖点,星际探索本应是游戏的最大亮点。然而,游戏对“探索”二字的诠释更多是以量取胜,而非质的突破。玩家可以在超过1000颗行星上降落,你要说游戏的探索内容真的很拉跨吗,并不是,但经过量的稀释,便让其中绝大多数星球显得贫瘠且缺乏互动内容,形成了一种“规模庞大但内容稀薄”的尴尬局面,只能说别轻易夸下海口,想要星球数量,那完全可以左转《No Man’s Sky》(无人深空,毕竟这个游戏的星球数量不知道要甩开多少个0。行星表面的随机生成机制虽然让每次降落都有不同的地形,但它们在交互性上却没有太多的深度。除开真正有价值的地点,比如任务地点、NPC聚集地或遗迹,其他的通常只是预设模板的组合,缺少生动的故事或独特的世界构建,这样以来,如果你一点点的舔图,那探索过程不免让人感到单调和重复,如果你不断的传送,那便体验无穷的加载。而更关键的问题是,行星间的探索并非无缝衔接。玩家无法直接驾驶飞船从一颗星球飞往另一颗,而是需要不断地打开菜单、选择目的地、观看加载动画。这种割裂感让《Starfield》的宇宙显得更像一个个单独的场景拼接,而非真正的开放世界。就这样一对比,无人深空中在星际间探索也变得让人满意了许多。
战斗与任务设计:Bethesda式RPG的得与失
Bethesda的RPG一向以任务系统见长,星空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主线剧情围绕神秘的“神器碎片”展开,涉及未知文明、宇宙探索以及人类在星际时代的归宿。主线任务在设定上颇具吸引力,但在执行上却显得保守,实际表现上未能触及对科幻设定的深度挖掘。相比之下,游戏的支线任务反而更具亮点,将游戏的网状叙事发挥到了极致,首先来说本作同样坚持传统,不强制推进主线,你完全可以四处游历。在加入群星组织之后并不对你限制,你可以加入游戏中的其他众多组织,而每个组织会进一步发展出更多的叙事路径,任务种类繁多,且选择与后果机制依旧是Bethesda的一大强项,可以说如果你是B社粉丝,我认为这部作品完全不会让你失望,路边的每一个NPC都可能给你带来一段史诗般的旅程然而,战斗系统则稍显平庸。枪械手感相较于早期的Fallout 4和76肯定是有所提升,射击体验更加流畅,武器种类丰富,但AI敌人的智商较低,战斗策略也比较单一,使得枪战在前期的新鲜感褪去后容易陷入机械化的重复,在其他系统全面深化进步的同时,在这方面仍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射击RPG层面。
飞船系统与经济循环:潜力未尽的系统深度
作为一款太空RPG,游戏中加入了较为详细的飞船自定义系统。玩家可以自由搭建飞船,从引擎、武器到内部布局均可调整,甚至还能打造一艘专属于自己的太空基地。社区上的分享也足以见证这个玩法的优秀,然而,虽然系统自由度极高,但游戏却缺乏一个足够强烈的驱动力让玩家真正去深挖这些玩法。在实际游戏中,飞船战斗并不复杂,主要依赖能量管理和武器切换,飞船建造看似丰富,实际上很多组件在游戏过程中用处不大,导致玩家更多是按照美观或数值优化,而非战术需求进行设计。此外,太空贸易系统虽然存在,但经济机制过于单调,除开到处捡垃圾卖钱之外,并不能衍生出星际商人此类玩法。
《Starfield》拥有Bethesda式RPG的优秀基因:丰富的支线任务、自由的角色塑造以及庞大的游戏世界。但在探索体验、战斗深度和系统交互上,它却没有达到真正的突破。游戏确实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Bethesda风格的太空冒险”,但当你经历过数十个小时的任务、探索过数十颗星球后,你可能会开始思考:这个宇宙真的值得花费那么多时间吗?如果你喜欢Bethesda的RPG,享受其任务设计和世界塑造,《Starfield》仍然是一款值得一试的作品。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真正无缝、自由、充满未知惊喜的宇宙,那么这款游戏或许无法满足你对太空探索的终极幻想。
本评测来自鉴赏家-R6Y4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