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首次勾勒出那个宏伟的蓝图算起,那个被称作“中俄印三驾马车”的构想,已经萦绕在克里姆林宫心头整整27年了。这几乎成了一种外交上的执念。
今年8月,天津的上合组织峰会将迎来一个特殊时刻,中俄印三国领导人将齐聚一堂。这不仅仅是一次例行公事的多边会晤,更被外界看作是对这个沉寂已久的“铁三角”机制的一次终极压力测试。然而,别指望这是一场轻松的“重启”仪式。
从诞生之日起,这驾马车内部就充满了巨大的张力。一边是俄罗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宏大叙事和急切心态,另一边,则是中印两国处理彼此间复杂关系的现实主义算盘。
这台戏能不能唱下去,关键从来不在于俄罗斯有多热情,而在于印度在东西方夹缝中如何抉择,以及中国如何平衡多边合作的象征意义与双边关系的实际利益。
对于莫斯科来说,“大三角”从来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外交俱乐部。它是其对抗单极世界、重塑全球权力格局的核心战略支柱。尤其是在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这份急迫感愈发强烈。
这种执着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普里马科夫当年的构想,核心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于西方之外的战略协作力量。
多年来,从外长拉夫罗夫到副外长鲁登科,一代代的俄罗斯外交官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个理念。他们甚至认为,后来的金砖合作机制,本身就是“三驾马车”构想的延伸和伟大成果。
在这种战略认知下,俄罗斯很自然地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特殊角色——中印之间的“和平使者”。他们渴望通过调解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矛盾,来锚定自身在欧亚大陆的核心影响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后,莫斯科试图居中调停,但收效甚微,其影响力远未达到预期。
那次重大挫折让三方合作陷入了事实上的停滞,但这似乎并未浇灭俄罗斯的热情,反而让他们的心态变得更加急切。
如今,俄罗斯正积极与中印两国就恢复合作展开谈判,天津峰会被他们视为不容有失的关键契机。临行前,普京那句“不想再错过历史机遇”的表态,几乎是把这种焦虑和期待写在了脸上。
这背后,是一个大国在重压之下,迫切需要证明自己“朋友遍天下”的真实写照,印度,毫无疑问是这驾马车上最摇摆的那个轮子。
它能否真正转动起来,印度的态度是最大的变数。新德里的立场从来不是基于什么共同的战略理念,而是彻头彻尾服务于其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的现实利益。最近其态度的微妙松动,可以说是西方压力下的直接产物。
长久以来,印度对这个机制都表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犹豫姿态。这种姿态的根源,是其内心深处的巨大顾虑:担心与中俄走得太近,会损害它与美国及西方世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战略伙伴关系。
但现在,情况正在起变化。一股强大的“推力”正从西方袭来。北约被指试图拉拢印度,将其纳入反华的战略图谋。
而大洋彼岸的特朗普政府,更是毫不客气地挥舞着经济大棒,不仅对印度加征惩罚性关税,还屡次发出二级制裁的威胁。
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印度的战略选择空间被急剧压缩,经济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寒意。据称,其今年二季度的经济增速已出现下滑,本国货币也承受着贬值压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了新德里外交风向的转变。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兰迪尔·贾伊斯瓦尔的表态就很有意思,他一方面承认该机制是“重要讨论平台”,另一方面又说进展需要“三方共同商定”。
这番话听起来滴水不漏,但更像是一种对西方的策略性喊话:别逼得太紧,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将重启三方合作,作为反制西方压力的一个潜在选项,这或许是印度此刻最真实的动机。
当然,印度的参与是有底线的。即便坐到谈判桌前,它也从未放弃自己的核心关切,尤其是在涉及主权的边境问题上,它仍将坚持通过双边渠道解决。这从根本上就决定了“三驾马车”的合作深度,注定难以触及真正的核心矛盾。
在这场复杂的三方博弈中,中国扮演着“压舱石”的角色。北京对“三驾马车”机制持有一种务实且有条件的积极态度。它乐见其成,但绝不会让其凌驾于更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上,尤其是与印度的关系。
中国的官方立场很明确,三方加强沟通与合作,符合三方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至今,这个机制已经举行过二十余次部长级会议,在外交、经贸、金融、能源安全等多个领域都曾留下合作的足迹。
但与此同时,北京更倾向于将这个平台定位为一个宏观战略的沟通渠道,讨论一些诸如数字经济、绿色转型、全球治理等新议题,而不是一个用来解决具体双边矛盾的工具。对于那些棘手的问题,中国的核心策略始终是——通过双边渠道,与印度直接谈。
这一点至关重要。中印关系的企稳回暖,是三方合作能够被重新提上议程的根本前提,而不是其结果。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后,两国关系近期出现了止跌企稳的迹象。
2023年在喀山举行的金砖峰会期间,两国领导人就曾举行会谈,并在边境安全与能源合作等领域达成了新的谅解。
正是这种双边关系的改善,才为三方互动创造了空间。西方一些观察家将此解读为“中印和解排挤俄罗斯”,这完全是一种误读。
中国的逻辑恰恰相反:只有稳固的双边关系,才是更广泛多边合作的基石。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而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中方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展现了最大的诚意和耐心。
即将到来的天津峰会,无疑为“三驾马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性窗口。但这扇窗的背后,并非一片坦途,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现实纠葛。
这个机制的未来,就悬于三股力量的持续博弈之上:俄罗斯的战略执着是强大的“推力”,印度的现实主义是最大的“变量”,而中国的务实态度则是不可或缺的“稳定器”。
可以预见,即便“三驾马车”得以重启,也极有可能是一种“低功能、高象征”的模式。它或许能在全球南方崛起、世界贸易重心南移的宏观背景下,在应对西方压力、参与全球治理等宏大议题上形成共鸣,毕竟三国的经济体量合计占全球近22%,人口更是占到约40%。
然而,在解决成员国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上,它恐怕仍将步履维艰。甚至,它还需要小心处理与金砖、上合等既有平台之间可能出现的功能重叠与内部消耗问题。
真正的考验在于,这个诞生于27年前的构想,能否在今天找到一个超越俄罗斯单方执念,又能被中印两国复杂现实所接受的精妙平衡点。这一切,天津峰会或许会给出一些答案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