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陈佩斯亲自执导的电影《戏台》在票房方面具体数字没有公开披露。不过,这部电影虽然受到一些观众的喜爱,但整体票房表现似乎并不特别突出。
我了解到,《戏台》的票房没有公布具体数字,所以是不是十亿、二十亿,甚至更高,都没有确切的数据说法。
要是它的票房真是3.65亿,那可真让不少网友瞠目结舌。毕竟,《749局》这部被很多人觉得烂到极点的片子,票房还达到了3.75亿呢。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不太合理,毕竟陈佩斯虽然在2000年前后逐渐退出了舞台,但他留下的作品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大部分00后还经常被他的小品笑得前仰后合呢。
有人说,中国喜剧界的两大巨头,南边是周星驰,北方则是陈佩斯。
按理说,他拍的作品水平应该差不了多少吧,再说,就算是周星驰那部争议挺大的《美人鱼》,票房也轻松破十亿了,怎么陈佩斯的《戏台》票房却这么冷清呢?
陈佩斯离开小品舞台之后,一直没停过。起先,他在北京弄了一块地,种果树,可一发现自己实在放不下喜剧的念头,就转身搞起了自己的公司。
陈佩斯的公司感觉更像个培训班,里面的员工都是想学喜剧、演喜剧的演员。刚开始成立的时候,他可是亲自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生。
几年过去,演员们都已经学成归位了,是时候把陈佩斯心里的那场大戏给演出来了。
陈佩斯先找到毓钺,把《戏台》的剧本写好。剧本一完工,他没有急着上演,而是花了一年的时间,挑选演员,打磨剧本内容。
到2015年,《戏台》终于作为北京喜剧院的开幕大戏登上舞台,和观众们见面啦。
这出戏一演就整整十年啦,要问好不好看,答案可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不过,市场上的反响可以告诉你,它绝对算得上是成功的了。
从2015年到2025年这十年里,《戏台》总共上演了三百多次,几乎每场都座无虚席。
在评分软件上,这部作品的得分也相当不错,对普通人最看重的豆瓣平台上,给出的是9.0的高分。
要说周星驰的代表作《喜剧之王》,在豆瓣上的评分是8.7,比《戏台》低了0.3分。
自从《戏台》首次在话剧舞台亮相,许多人就一直盼着陈佩斯能把它搬到大银幕上。
这《戏台》从首次登上舞台到现在,差不多过了十年光景。等到7月25日,终于在全国的影院里亮相,可票房表现嘛,似乎没能把人弄得特别热闹。
7月24日是电影点映的最后一天,之前在23号的时候,《戏台》的点映票房只有57,868,000元左右,还加上了一些预售的票,这成绩跟话剧版那边评价挺火爆的情况比起来,感觉有点差距。
其实,陈佩斯的知名度挺广的,从九十九岁的老人到刚学走路的小孩,大伙儿几乎都听过他的一两段笑话,可偏偏,《戏台》这电影票房就没怎么火起来,咋回事呢?
现如今的喜剧,尤其是那些搬到大舞台上的,似乎总喜欢让观众思考点啥。
走上大银幕的喜剧,反倒成了“重灾区”,不管拍什么片子,只要加点网络热门梗,就能被标上“喜剧”的帽子。
一般观众对喜剧的印象并不算太好,所以看到影院里那些大大标明“喜剧”几个字的电影,很多人都提不起兴趣嘛,毕竟被骗的次数也不少了。
不过想想,《戏台》是陈佩斯导演的,这人可是时间考验过的喜剧大家呀,怎么也没人愿意去看呢?
有网友直言不讳,陈佩斯的喜剧实在太纯净了,真是在一本正经地逗你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次演《戏台》的人选,堪称天价难请,但为了演那纯粹的喜剧效果,大家一点犹豫也没有,专门腾出了时间给陈佩斯。
陈佩斯不太愿意在喜剧里硬套价值观,尽管他曾提过喜剧的核心其实是悲剧,但那种悲,是观众通过和角色产生共鸣自然体会到的,不是导演拿角色的台词硬逼着观众去感受的。
整个电影的情节说起来并不算太复杂,小小的戏台上一共演出了三出戏。
洪大帅这个人呢,爱装点门面,喜欢搞点文雅的玩意儿,可他根本听不懂戏里那些拐弯抹角的东西,也不打算去懂。
《霸王别姬》原本讲的是霸王在乌江自刎的结局,不过洪大帅不太喜欢,他挺佩服项羽,觉得偶像不能死,于是就让戏班子把结尾改成刘邦上吊的情节。
这事儿明显有点怪,配上演员出彩的演绎,洪大帅那带点流氓无赖的模样,还真是把不少观众逗得哈哈大笑。
笑过之后,观众们免不了揪心起来。戏班子一直把规矩放得比天还重要,搞成这样,角儿肯定是不乐意的。不过,洪大帅有枪有势力,跟他硬杠,后果嘛,大家心里都清楚。
不过,戏终究抵不过生死的考验,凤小桐只得暗暗骂着大帅,一边暗中筹划着“毁戏”的招数。
就在这会儿,一个谁都没料到的人出现了——那就是已经被打晕的金啸天,他一出现就是想把整个戏台弄得天翻地覆。
他不仅打算把洪大帅点名的“霸王”那大嗓门换掉,还要亲自把这出《霸王别姬》全都唱完。
虽然金啸天平日里恨不得一头栽在烟床上,但对这个事儿,他还是有自己的一套坚持。
真是个霸王,不愧是个霸王啊,就算被几十杆枪顶着,也能把戏唱完,金啸天把戏班班主给感动了。这人平时面对大帅的时候,简直就是谄媚得不行,但现在,却站上了戏台。
虽然说这小戏台上演的霸王故事是假的,但几位角儿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坚守是真真实实的事。
他们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小角色,遇到危险的时候也会犹豫一下,但最终还是选择坚持到底。
这几个角色虽说不能算得上是单纯纯粹的好人,但正是他们人性里的复杂多面,让事情显得更真实、更有分量。
这跟现在大部分喜剧一说,立马就拉开了个明显的界限,《戏台》还是带着陈佩斯以前小品那股味儿,属于另一种层次的喜剧。
在这地方,能看到的喜剧真不多,就像陈佩斯那样,坚持走干净路线的演员和导演也少得可怜。
《戏台》这个故事,跟名字一样,讲的就是一个戏班子舞台上的事。而导演陈佩斯的一生,也像是在这个戏台子上演绎,既狭小又充满广阔的天地。
陈佩斯的出身可以说是演员家庭,走上喜剧这条路,还是因为他父亲觉得演反派太辛苦,不如当个丑角帮大家乐一乐。
陈佩斯在这块确实有点天赋,1984年,他和朱时茂在很短的时间里写好、排练完一出《吃面条》,也成了春晚史上的第一部小品。
接下来,经典作品接连出现,那会儿大家看春晚,最盼着的就是陈佩斯和朱时茂一露脸。
实际上,生活可没电视里那么单纯,陈佩斯和朱时茂因为版权纠纷,把官司打到了央视的子公司那儿。
虽然这事没让他们和春晚的合作中断,但他们那种挺张扬的态度,却惹来不少人的不满。
当递交新的小品剧本的时候,陈佩斯被告知这个题材不能用,细问之下才知道,是因为这个内容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他们被里面的小品打了个脸。
陈佩斯一气之下离开了春晚,自己打算专心琢磨喜剧去了。
陈佩斯一直坚持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觉得喜剧也得走点严肃的路子,得带点纯粹的东西,不过这种东西可不是硬逼着观众接受,而是他们笑完、玩完之后才会觉得有点意义。
如今回头看那段经历,不难看出陈佩斯是个非常纯粹的喜剧演员,但正是这份纯粹,把他牢牢地绑在了舞台上。
戏台虽然限制了他飞得更高的梦想,却给予了他一个尽情发挥的舞台,在那儿,他既能做班主,也能变成那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无论多少心思,只为能上演一场纯真又能逗人开心的好戏,留下美好的回忆。
陈佩斯用整个人生去表达他对喜剧的理解,《戏台》虽是喜剧,但细细体会,总能感受到一丝淡淡的悲伤。
现在《戏台》已经在上映中,它的票房表现能不能突破预估的3.6亿呢?到底会怎么走,最后的答案还得等着看。